播撒科技种子 点亮科学梦想——记阿勒泰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王晶
阿勒泰新闻网-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玮璇
在阿勒泰市实验小学,有一位坚守科学教育岗位三十载的“引路人”:她以热情打破课堂边界,以创新搭建成长平台,以坚守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想——她就是科学教师王晶。从教三十年来,王晶始终秉持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”初心,深耕科学教育一线,先后荣获“自治区教学能手”“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”“自治区特级教师”等荣誉,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。

阿勒泰市实验小学教师王晶正在授课。
趣味课堂+户外探索,让科学“活”起来
“科学不是枯燥的公式,而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奇妙世界。”这是王晶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她的课堂上,课本从来不是唯一的教学载体。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,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趣味科普活动:带领学生种植凤仙花,记录植物生长的每个阶段;指导学生养蚕,观察蚕卵孵化、幼虫吐丝的完整过程;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动力小船、搭建过山车模型,在实践中理解力学原理……其中,塔台搭建项目更是成为课堂“爆款”,学生们测量计算、反复调试,不仅提升了空间感知能力,更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。
除了室内实践外,王晶还常带着学生走出教室,把课堂搬进山野。山间的每一块岩石、每一片树叶、每一种昆虫,都成为她手中的“活教材”。“大家看,这片叶子的边缘为什么是锯齿状?它和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?”在山林间,王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,鼓励他们提出问题、自主探索。这种“课堂+户外”的教学模式,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,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。
资源共享+社团创新,为科学教育“拓”宽度
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。”在深耕课堂教学的同时,王晶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创新。每年5月,阿勒泰市实验小学的科技嘉年华活动绝对是校园里的“重头戏”,塔台展示、动力小船竞速、机器人表演等,总能吸引大批学生和家长驻足。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起展示科学创意的舞台,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。

阿勒泰市实验小学教师王晶正在授课。
为打破地域限制,实现教育资源互补,王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。她牵头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、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小学开展跨区域教研活动,通过“双师课堂”让三所学校的学生共上一节科学课。在一次“探究水的浮力”课程中,三校学生线上实时互动,分享实验数据、交流实验心得,实现了“一堂课连接三地娃”。此外,她带领学校科学团队成功申请“自治区科技特色校”“全国科学实验校”等项目,为学校科学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王晶还提出“创意社团,智慧编程”的构想,先后成立编程社团和航模社团。社团活动中,她手把手教学生编写简单程序、组装航模零件,全校30%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升了编程和机器人搭建能力。
壮大队伍+扎根乡村,让科学梦想“传”下去
“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,还要带动更多教师成长。”2016年,王晶牵头成立了全疆首个自治区级小学科学工作室,主动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。工作室成立以来,她通过“师徒结对”“专题培训”“课堂观摩”等方式,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指导。她常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,从教学目标设定、教学环节设计到实验器材准备,一一细致点评;她带领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、撰写教学论文,助力他们快速成长。在她的带领下,多名青年教师已成长为骨干教师,在各级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。
除了关注校内教师成长外,王晶还把科学教育的种子播撒到乡村校园。几年前,她主动请缨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寄宿制学校轮岗支教。得知该校科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,她第一时间为学生开设科学兴趣课,带领大家开展“探秘古老毛皮滑雪”科技实践活动。从查阅毛皮滑雪的历史资料,到实地测量滑雪板尺寸,再到分析滑雪时的受力情况,王晶耐心指导学生完成每一环节。最终,该项目荣获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,实现了该校在科技竞赛中的历史性突破。
“科技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,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感。”三十年风雨兼程,王晶用热爱与坚持,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,点亮无数科学梦想。如今,虽已收获诸多荣誉,但她依然坚守在科学教育一线,继续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。在她的引领下,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科学、走进科学,向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。